这是一幅编织乌云界神奇山水的精美画卷:高山茶、中华蜂、猕猴桃、清水蛙、竹加工、生态游、农家乐…….
这是一份交给保护区两万人民的满意答卷:到2016年底,保护区产业扶贫年创收3000多万元,直接带动600多户贫困户脱贫,保护区40%的农户加入各类产业脱贫合作社,区内“三乱”尤其是滥砍乱伐行为基本杜绝……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总面积33339.62公顷,其中集体林面积32362.62公顷,占保护总面积的97%,人均耕地不足0.3亩,人口19760人,其中核心区人口就达到5789人。保护区17个村,有10个村为省级贫困村,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1949户6070人,占保护区人口的30.5%。
为政之道,关键富民;小康之路,重在脱贫。如何让保护区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如何让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和管理局同心同德,自觉参与资源保护,是一直摆在管理局一班人面前的难题和大事。近年来,管理局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大开发机遇,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龙头引领、合作社带动、管理局扶持”的产业帮扶新机制,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助民脱贫致富。
只有观念突围,才能穷地掘金。
“只要把百姓的疾苦和利益放在心上,人民群众就会和我们一起把保护好这片山水的责任扛在肩上!”面对问题和困难,我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等待观望,我们迈开双腿,沉下身子,深入基层,寻计问策。通过走访调研,我们和群众的心近了,情深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找到了,那就是一手抓林下产业发展,帮助群众脱贫增收;另一手抓社区共建共管,变被动的“要我保护”为自发的“我要保护”。
观念的改变促使管理局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近年来,国家林业、环保、发改等部门对保护区给予项目资金支持3000多万元;2016年,中国绿化基金会生态公益扶贫项目落户乌云界,获得资金150万元,帮助338个贫困户建设小茶园690亩。
观念的突围得到了市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2013年的政协大会协商发言将保护区的脱贫提到了全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县委县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攻坚上对保护区给予重点倾斜;县财政连续三年安排20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100万元林下产业扶持资金到保护区(从2017年开始增加到15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先后有市委副书记、市人大主任、县委书记等9名市县主要领导到保护区联村扶贫,市人大、县财政局等实力科局作为后盾单位,相继投入扶贫、帮联、项目资金6000多万元,有效改善了保护区的民生问题。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原牯牛山乡蔡家塘的詹立君,十多岁外出打拼,不断积累了自己的财富。2014年,在管理局的诚意感召下,他决定回乡创业,2016年3月,他创立了树蓬野茶专业合作社,旗下的君和野茶正式挂牌生产。
“我们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租用了周边1.5万亩山地,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民重新对闲置多年的高山野茶进行抚育,将500余户贫困户纳入树蓬野茶合作社,给他们提供茶苗和每亩100元的启动资金,鼓励他们种植高山野茶,以高于市场价格10%-30%收购他们的鲜叶,并承诺每年将企业30%利润按照交茶叶比例返利农户。”詹立君说,他计划用5到8年时间,将保护区内原生态的高山野茶全部进行抚育,并扩建年消耗30万斤鲜叶的野茶生产基地,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
富户帮扶贫困户,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共同走上脱贫路。保护区这几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浙商投资建设的花源里生态旅游项目,自去年开园以来,创收300多万元,带活周边30多家农家乐,20多户贫困户因此受益,间接经济收入达到800多万元;乌云界峡谷漂流项目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创收2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多个农家乐和贫困户,间接经济收入超过200万元;另外,兵兵竹业、扶民竹业、文杰竹业、万众竹林、仙池界茶叶、绿兴石蛙、森源蜂蜜、老兵生态旅游等多家保护区龙头企业不断壮大;50多家农家乐遍布保护区各个村落,涉及茶叶、渔业、竹业、猕猴桃、石蛙、养殖、蜜蜂等领域的19家专业合作社覆盖了保护区的各个角落,引领着保护区的林下产业如火如荼。到目前为止,保护区新栽猕猴桃251亩、药材386亩、抚育老茶园3000多亩,新建小茶园基地1000多亩、黄金茶基地300多亩、新增桶蜂养殖800多个、石蛙生产基地3个近100亩、茶叶生产基地5个、竹加工基地4个……受益百姓达到1000余户。
山水总关情,百姓笑开颜。
杨溪桥乡冷家溪村田坳组的王文彩,老两口70多岁,儿子由于贩毒两次判刑,媳妇车祸身亡,家里有一个16岁孙女就读职高,前年因生活所迫砍树判刑。今年,他参加了树蓬野茶专业合作社,在大家的支持下,他抚育了自家10多亩高山野茶,所采鲜叶以高于市场价格交给合作社,仅此一项,年收入逾万元,成为当地众多脱贫转型中的一员。
据我们初步统计,到2016年年底,保护区17个村5700户,有78户从事农家乐等生态游项目,有1239户参加了各类茶叶合作社,有119户加入中华蜂养殖合作社,有169户加入竹加工合作社,有9户加入石蛙养殖合作社,有65户加入猕猴桃种植合作社。2014年以来,保护区发展的林下产业共带动1100多户贫困户加入产业脱贫的队伍,有600多户贫困户脱离贫困队伍;区内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4163元提高到2016年底的5397元,达到了保护区周边乡镇人均纯收入的基本水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管理局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向保护区发出了发展林下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总动员令”。产业扶贫,在神奇乌云界所承担的使命,将开启新的征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